鐵路、公路、軌交、航運……越織越密的綜合交通網絡,讓長三角的“一小時朋友圈”越來越大。
“十四五”期間,“軌道上的長三角”怎么建設?滬蘇浙皖紛紛拿出了“施工圖”。
加速建設“一小時”交通圈
“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是上海“十四五”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特征。根據近日發布的《上海市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到2025年,上海將持續完善具有上述特征的超大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同時,將實現國際航運中心世界一流,區域一體化交通互聯互通水平全國領先,綜合運輸服務品質一流,交通治理能力全面現代化。
《規劃》強調,區域交通要實現一體化、高效性,實現上海中心城60分鐘可達毗鄰城市,主要樞紐120分鐘可達長三角主要城市。且交通環境要實現綠色化、低碳化,中心城綠色交通出行比例75%以上,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比例達96%。
“《規劃》全面強化了‘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特征與功能訴求,特別是進一步深化了樞紐型交通中心功能,以更便捷的軌道交通、快速交通連接了長三角城市,有望形成更加網絡化的一體化、便捷化、快速化交通格局。”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同時,市內交通的智能化、綠色化建設與配置,體現了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綠色化追求。”胡小武補充道,上海作為一線城市,市域人口總量規模巨大,每日出入的人口流動量巨大,迫切需要更便捷、綠色的公共交通,以提升交通效率。
“一小時”交通圈的打造,也離不開蘇浙皖的共同努力。
江蘇省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鐵路發展的意見》明確,“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全力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和“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安全高效、走在前列”的現代化鐵路強省。
為達成這一目標,江蘇將分“兩步走”:到2025年,基本建成“軌道上的江蘇”。新增鐵路1000公里,高鐵總里程達3000公里,覆蓋所有設區市和90%縣級以上節點,實現省會南京與各設區市1.5小時通達、與長三角中心城市1小時通達,基本實現各設區市間2.5小時通達、各設區市與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間3小時通達,寧鎮揚、蘇錫常、滬蘇通率先形成1小時“軌道交通圈”。鐵路貨運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全面建成“軌道上的江蘇”。即全面建成由高鐵干線、城際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和貨運鐵路等組成的“省域成網、擁江成環、外暢內密、功能互補、多網互聯、站城融合、港(園)場協同”的多層次現代化鐵路網絡,形成人悅其行、貨優其流、分工合理、安全高效的鐵路客貨運體系。實現95%縣級以上節點高鐵通達,其中50萬以上人口城市(縣)高鐵全覆蓋。
根據浙江省綜合交通發展“十四五”規劃產企對接推介會上的信息,“十四五”期間,浙江綜合交通建設擬投入2萬億元,并開展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通道布局和建設。
據悉,浙江省綜合交通產業將實現“123510”,即圍繞爭創交通運輸現代化先行省的1個總目標,實施2萬億元綜合交通投資,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區3個1小時交通圈,實現5個先行引領,形成10大標志性成果。
從投資額來看,“十四五”期間,浙江鐵路和軌道交通總投資將達8600億元,總產業規模將超萬億;將完成公路投資8800億元,進一步加強浙江省的出省通道,提升浙江的開放度。
此外,安徽未來將新增高速公路31條、1935公里,遠景展望線4條、300公里。根據《安徽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修編(2020-2035年)》,到2035年,全省高速公路規劃總里程達10165公里(含展望線),形成“五縱十橫”高速公路網,基本實現“各市有環線、縣區有雙線、重點城鎮全覆蓋、重要節點全連通、主要通道全擴容”,東接滬蘇浙、西連鄂豫贛的高速公路通道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支撐交通強國建設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下好交通一體化“先手棋”
“交通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胡小武指出,以上海為例,構建出更加便捷、快速、綠色的公共交通系統,對于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流動、商務流動十分重要,有助于區域內的經濟、貿易、商務、文化交流,勢必會加速人員流動。
“《規劃》是助力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經濟活力的重要手段,將進一步發揮上海市‘五大中心’功能,賦能長三角一體化區域,賦能長三角城市群。”胡小武說。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副教授溫建寧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推行交通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抓手,“構筑便利的交通網絡,不僅為物流創造了一小時暢達的交通圈,也為人才流動創造了一小時都市化的通勤圈,能把長三角各地緊密聯系起來,吸引人流和物流及信息流聚集,使長三角真正‘無縫鏈接’”。
溫建寧進一步表示,擴大高速公路的鏈接點、規劃高速鐵路的新通道、建設空中交通的機場群,各類交通一體化的措施,不僅為長三角經濟發展裝上了動力強勁的“發動機”,使經濟要素流動的時間極大地縮短,提供了經濟和科技協同發展的生產效率,而且創造了長三角抱團發展和抵御風險的整體能力。
記者 何思
編輯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