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了最新報告《大氣中國2020: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城市空氣質量整體延續了過去六年的改善勢頭,但幅度明顯減小;全國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不能全面達到空氣質量標準的要求,臭氧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對此,“十四五”時期將如何應對,設定藍天新目標,開啟新征程,也同時成為論壇關注重點。
監測顯示,2019年全國337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由79.3%上升至82%;達標城市數量共157個,同比增加36個,但改善幅度明顯減小。部分城市出現反彈,如遼寧省14個城市的PM2.5年均濃度全部上升,山東和陜西省絕大部分城市也出現類似情況。此外,2019年全國337個城市六項主要污染物中,僅PM10、SO2有小幅下降,PM2.5、NO2、CO濃度水平均與2018年持平,O3則持續惡化。
主要污染物中,臭氧格外引人注目。自2013年發布O3數據以來,全國臭氧污染濃度水平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19年,全國337個城市的O3平均濃度同比漲幅6.5%,其中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的漲幅更為顯著,且年均濃度均超標。“十四五期間要重視臭氧和PM2.5的協同治理,在進一步采取減排措施持續降低PM2.5濃度的同時遏制臭氧污染上升的趨勢。”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顧問委員會主席賀克斌說。
2019年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比重降到了58%以下,已完成“十三五”目標。但從消費量來看,煤炭消費不降反增。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指出,“盡管政策梳理過程中看到了提升和進步,但面臨的挑戰依然不容小覷。我國煤電依然處于規模擴張階段,未來需要繼續加強總量控制,進一步提高電力清潔化比例。”
目前,鋼鐵行業已經替代火電行業成為最大的工業污染來源。2019年國家出臺《關于推動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通過收緊鋼鐵行業的有組織排放標準,推動治污設施升級改造。該政策要求重點區域的鋼鐵企業完成60%的產能改造,并于2025年達到80%以上。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環保中心主任劉濤提出,鋼鐵行業應在布局結構、流程結構、運輸結構調整上下功夫。“與長流程相比,短流程煉鋼的污染物排放僅為前者的10%-20%。目前,我國鋼鐵行業長流程生產占90%以上,流程轉變能帶來的減排空間非常大。"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認為,大氣污染治理已進入深水區。“隨著治理難度的加大,更要重視科學決策,持續推進能源、工業和交通的結構調整,提高精細化管理和差異化管理的水平。” 付璐說,“這對管理者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考驗的是深入化、精細化、差異化的能力。”(經濟日報記者 曹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