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打贏空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交賬年。
“這五年是空氣、水、土壤三大污染治理成就最突出、最顯著的五年。‘十三五’期間,從國家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行動,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取得了看得見的成效。其中,大氣污染治理成效有目共睹,霧霾得到了根本控制,從北京能看見藍天的次數就可見一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不光是大氣污染治理,水、土壤污染治理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記者了解,經過多年治理,云南滇池水質企穩向好。2016年,滇池全湖水質由劣Ⅴ類好轉為Ⅴ類;2018
年上半年,全湖水質升為Ⅳ類。
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加速釋放
環境治理離不開環保產業、環保技術的支撐。
“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力度持續加大,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加速釋放,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近日在成都舉辦的“2020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發言時如是說。
李佐軍表示,環保產業發展主要有兩股力量在作用:一股是污染治理方面的產業在成長;另一股是傳統產業由于轉型升級而轉變成為耗能少、污染少、綠色的產業。相對第一種來說,第二種幾乎包括所有的產業,故所有的產業都可與環保掛鉤,發展潛力巨大。
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環保相關企業年度注冊增速明顯提升,2016年至2019年期間增速始終維持在25%以上。截至2020年10月10日,我國有超過264萬家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包含“環保、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環境監測”等關鍵詞。
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取得快速發展,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生力軍,為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不少地方已經將環保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了大量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及其企業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減少了資源能源消耗,控制了污染排放,促進了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不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互相促進方面實現了良性循環。”李佐軍說。
但他也強調,任何產業都有其內在發展規律,環保產業也一樣,任何產業發展過熱都不是好事,政府的政策激勵要尊重市場規律,要考慮市場節奏,要統籌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防止過熱。
“十四五”時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要著眼五大重點
隨著“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進入尾聲,“十四五”馬上就要到來。“十四五”既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時期,又是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繼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期。在“十四五”時期,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在李佐軍看來,“十四五”期間的生態文明建設應以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為指引,從五個方面開展和加強工作。第一,持續推進資源、能源的節約和結構優化。第二,全力開展大氣、水、土壤和新型污染的治理。第三,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第四,著力解決自然資源地保護體系建設中的民生問題。第五,大力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
值得強調的是,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宏觀背景下,“十四五”生態環境建設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釋放內循環市場潛力、提升外循環層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將愈加凸顯。
在李佐軍看來,“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大力推進相關改革和結構優化,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減少對資源能源消耗的過度依賴,不能就生態環境談生態環境,要從改革入手,如大力推進企業改革、要素市場改革、政府“放管服”改革等,從源頭上解決生態環境的問題。“‘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向改革要效率、向效率要生態文明建設的成績。”李佐軍進一步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