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進入最后一個季度,“十四五”離我們越來越近。
對于廣大中國企業來說,“十四五”時期機遇和挑戰交織并存。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歷史節點,中國企業需要在哪些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又有哪些“短板”亟待彌補?
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企業研究專家李錦進行了專訪。
“大企業時代”企業可能出現等級分化現象
NBD:您認為在“十四五”時期,中國企業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李錦:“十四五”時期是決定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企業發展命運和前途的關鍵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影響各類型中國企業發展的要素主要是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外部環境的壓力等一系列因素,多重矛盾交織。
對企業來說,這一階段機遇和挑戰并存。
第一個方面,各類企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科技創新的機遇和挑戰。
由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科技大規模進入企業生產流程中,很多企業面臨著脫胎換骨的變化,技術創新和變革對企業的沖擊非常明顯,這對企業來說同樣也是機遇。在這場創新變革中,預計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可能被淘汰。
第二個方面的機遇和挑戰是產業鏈重構。
當前,因為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因素同時存在,世界經濟形勢發生動蕩,許多行業都面臨著重構產業鏈、供應鏈的過程,經濟布局、產業結構面臨著調整。
隨著我國產業鏈整體上向中高端發展,很多企業面臨著產業鏈的變化。在存在著產業鏈斷裂風險的影響下,一些企業可能不再存在。但與此同時,一部分企業會因為產業鏈、供應鏈向中高端鏈條過渡,生命力反而更加強盛。
第三個方面的機遇和挑戰是管理的變革。
這決定了未來五年中企業是不是走向新的模式、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產品。企業的生存環境將會面臨著新的洗牌——成功的企業將會逆勢而上,有一部分企業則可能失去發展的機會。
因此總體上來說,在今后的五年中,不管是外部的因素、內部的條件和企業自身的變化,都讓企業面臨著大調整、大洗牌的局面,相當一些企業將會乘勢而起。
在這一過程中,我預判“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進入“大企業時代”,企業之間會出現等級分化的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愈弱。
在激烈的變革中,企業面臨著多方面選擇的機會,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可以展望,在今后五年中,很多企業將會向中高端發展,而這可能會以另一批企業消亡為代價。
中國企業應考慮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
NBD:我國企業在不少領域已占據一定的全球創新優勢,但同時還有很多企業在創新方面有待提高。您認為在“十四五”時期,那些已具有創新優勢的中國企業如何保持并擴大優勢?不具優勢的企業又應該如何補足短板?
李錦:我們可以從世界企業500強和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的變化,來觀察中國企業有怎樣的優勢和不足。
從“十三五”時期的情況看,我們有很多企業出現在了世界500強榜單上,不過應當注意到,中國多數登上榜單的企業還是代表了“夕陽產業”。
目前,中國在各行業占有排名優勢的企業主要是黑色金屬、煤炭、能源、房地產等行業,相對比較傳統。一個比較明顯的案例是,世界500強中的房地產企業基本上來自中國。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企業在發展中也出現了閃光點,不少行業涌現了出彩的企業。比如說,在新興產業領域,像互聯網產業、5G和通信產業等,許多中國企業在近十年來逆勢而起。
以小米為例,公司僅僅成立9年就進入世界企業500強行列。而類似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發展也非常快。
一系列中國互聯網企業,如京東、阿里、騰訊等,都相繼進入了世界企業500強。在列入這個榜單的八大互聯網企業中,中國就占據了4家。
對于石油、鋼鐵、煤炭、房地產企業,以及輕工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企業來說,他們將在今后五年中面臨不少挑戰,需要思考如何轉型的問題。
我認為,對于這些企業來說,一是要做好自身的轉型升級,充分利用新型技術對本行業進行改造。
二是在市場方面,接下來要考慮如何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自己的資源。我們許多行業和企業具有優勢和自己的品牌,應該在南亞、中亞、非洲等地區積極發展,爭取配置資源的機會。
而對于已經取得優勢的企業來說,“十四五”期間也要利用新的技術,在新興產業方面做大做強做優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NBD:在您看來,當前我國企業在管理方面還有那些亟待提升的關鍵領域?“十四五”時期中國企業管理能力應在哪些領域取得突破?
李錦:除了市場、技術這兩方面以外,企業最重大的課題就是管理。
與美國、歐洲、日韓的企業比較而言,我們的企業在“做大”方面具有優勢,主要是速度和規模優勢,這種勢頭會繼續保持。但是我們的企業在經濟效益、發展質量方面還需要提高,主要是管理方面還存在差距。
當前中國企業突出的表現是“大而不強”,為何“不強”?除了技術含量有待提高以外,管理方面的欠缺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我們的管理普遍偏于粗放式、初級化、同質化競爭,內部管理水平急需提高,效益提升比較慢,整體上與國際上比較也不占有優勢。而企業新的優勢就應當從管理中來。
今后的五年中,企業管理的提升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最近,國資委、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都高度重視管理的工作,強調以質量為中心進行管理,強調企業效率、強調勞動生產率等指標,關注企業如何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提高了對管理科學性的要求。
管理不光是企業型的管理,還要走向社會型的管理。從國際范圍看,管理的浪潮從德魯克時期到稻盛和夫時期、再到進入新的時期。到這一時期,我們不只關注企業內部的關系,還關注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包括與全球范圍的關系;不止關注企業與機器的關系,也關注企業與人的關系。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提升的空間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