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開始都有其魅力。”這個句子出自德國-瑞士著名詩人赫爾曼·黑塞的一首關于人生各個階段的詩,發人深省。回顧我2010年至今的中國之行,這個動人的句子也讓我深有感觸。因為公務,我的第一次中國之行去了湖南省會長沙。而這次旅行對我來說確實有著特殊的魅力:我第一次沉浸在了一種立體多面的全新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也是因為湖南和長沙這兩個詞經久不衰的魅力,我特別關注了習近平主席今年九月的長沙之行。9月17號,這位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在那里同基層代表座談時,宣布了關于籌備中的“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信息,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習主席鼓勵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這一規劃建言獻策。
可以說,中國的五年規劃就是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就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其目的是使國家從過去的困難時期恢復過來,將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工業國。近些年來,這些規劃變得越來越全面,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的規劃不僅涉及經濟前景,還包括環境目標,如減少碳排放或者優化能源使用,甚至還包括社會保障、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以及發展衛生健康事業的方案。
相比于互相孤立的項目,這些五年規劃更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德文中有個習語說道,瑞士鐘表的精度建立在所有齒輪的準確嚙合上。新中國獨特而持續的經濟成就則證明,迄今為止,中國五年計劃的制定者們成功做到了這樣的精度。
中國共產黨將在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對2021年將要實施的“十四五”規劃進行深入討論。相關文件則將在明年三月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后最終公布。
由于規劃之間緊密聯系,“十四五”規劃的制定也必然依托于2016年開始實施至今的“十三五”規劃——后者的主要目標是,用創新、綠色、開放、包容的增長代替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時設定的GDP年均增長目標為6.5%。盡管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經濟巨大的動蕩和下滑,中國人仍然靠著極強的紀律性克服了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經歷了2020年一季度的低迷之后,再次呈現出健康的增長態勢,并且由于前幾年的超預期增長甚至不排除年底能最終實現“十三五”規劃中的預期年均增長目標。對此,其它主要工業國家只能望洋興嘆。
可以說,“十三五”規劃的落實為“十四五”規劃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無論起點如何穩固,新規劃的制定者們依然需要特別的創造力以應對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全球疫情的發展。這場疫情給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并導致了全球經濟衰退,而且尚無結束跡象。另一方面,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一種由美國制造并大力散播的政治病毒。
要應對這些不受中國領導層控制的外部風險,保障中國進一步的發展,關鍵在于繼續發揮中國自身優勢,使中國對外部威脅——不管是全球蔓延的疫情,還是美國政策的惡意——產生免疫。
事實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五月的政治局會議以及隨后的各種場合,包括七月月底在北京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已經提到了一個關鍵詞:“雙循環”原則,即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雙軌制道路。
這一發展戰略的第一支柱在于中國的國內市場。數字上的增長率要讓位于質量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將繼續走高科技轉型之路,推動高端制造業向前發展,努力加強全球供應鏈在這些重點領域的自主可控性,同時集中力量發展面向未來的重點產業(如芯片和半導體生產、軟件、精密機械制造、精細化工、先進機器人、新材料或航空航天技術)。而這一切的實現離不開對研發領域的實質性投入,例如增加研發投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同時,也可以通過刺激國內消費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中國國內消費市場前景廣闊,得益于過往政策的成功,如今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已經遠超四億,并且這一群體熱衷消費。此外,服務業的進一步增長,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等也有助于擴大國內市場。簡而言之: 中國國內的生產、流通、消費循環活力將進一步增強。
聚焦國內市場并不意味著背離中國一貫推行和堅持的多邊主義與開放政策,最近新的制造業投資開放舉措以及開放服務業措施即是證明。雙軌道路的第二支柱是繼續堅持全球主義路線,這是一條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容逆轉的道路。中國國內市場的繁榮將為外國投資者提供更多新的機遇,比如在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或是在基礎設施項目發展方面。
談到全球化就不能忘了“一帶一路”倡議。一些同樣受到疫情影響的沿線國家將在共同的基礎設施項目框架下進一步加深和拓展同中國的合作。
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中國將以深思熟慮制定的“十四五”規劃為框架,以自身實力為錨,審慎應對當前的重大挑戰,并向世界經濟釋放出積極信號。對此,我充滿信心。
“每一段開始都有其魅力。”這個句子出自德國-瑞士著名詩人赫爾曼·黑塞的一首關于人生各個階段的詩,發人深省。回顧我2010年至今的中國之行,這個動人的句子也讓我深有感觸。因為公務,我的第一次中國之行去了湖南省會長沙。而這次旅行對我來說確實有著特殊的魅力:我第一次沉浸在了一種立體多面的全新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也是因為湖南和長沙這兩個詞經久不衰的魅力,我特別關注了習近平主席今年九月的長沙之行。9月17號,這位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在那里同基層代表座談時,宣布了關于籌備中的“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信息,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習主席鼓勵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這一規劃建言獻策。
可以說,中國的五年規劃就是這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就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其目的是使國家從過去的困難時期恢復過來,將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工業國。近些年來,這些規劃變得越來越全面,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的規劃不僅涉及經濟前景,還包括環境目標,如減少碳排放或者優化能源使用,甚至還包括社會保障、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以及發展衛生健康事業的方案。
相比于互相孤立的項目,這些五年規劃更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德文中有個習語說道,瑞士鐘表的精度建立在所有齒輪的準確嚙合上。新中國獨特而持續的經濟成就則證明,迄今為止,中國五年計劃的制定者們成功做到了這樣的精度。
中國共產黨將在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對2021年將要實施的“十四五”規劃進行深入討論。相關文件則將在明年三月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后最終公布。
由于規劃之間緊密聯系,“十四五”規劃的制定也必然依托于2016年開始實施至今的“十三五”規劃——后者的主要目標是,用創新、綠色、開放、包容的增長代替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時設定的GDP年均增長目標為6.5%。盡管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經濟巨大的動蕩和下滑,中國人仍然靠著極強的紀律性克服了疫情的影響。中國經濟經歷了2020年一季度的低迷之后,再次呈現出健康的增長態勢,并且由于前幾年的超預期增長甚至不排除年底能最終實現“十三五”規劃中的預期年均增長目標。對此,其它主要工業國家只能望洋興嘆。
可以說,“十三五”規劃的落實為“十四五”規劃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無論起點如何穩固,新規劃的制定者們依然需要特別的創造力以應對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全球疫情的發展。這場疫情給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并導致了全球經濟衰退,而且尚無結束跡象。另一方面,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一種由美國制造并大力散播的政治病毒。
要應對這些不受中國領導層控制的外部風險,保障中國進一步的發展,關鍵在于繼續發揮中國自身優勢,使中國對外部威脅——不管是全球蔓延的疫情,還是美國政策的惡意——產生免疫。
事實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五月的政治局會議以及隨后的各種場合,包括七月月底在北京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已經提到了一個關鍵詞:“雙循環”原則,即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雙軌制道路。
這一發展戰略的第一支柱在于中國的國內市場。數字上的增長率要讓位于質量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將繼續走高科技轉型之路,推動高端制造業向前發展,努力加強全球供應鏈在這些重點領域的自主可控性,同時集中力量發展面向未來的重點產業(如芯片和半導體生產、軟件、精密機械制造、精細化工、先進機器人、新材料或航空航天技術)。而這一切的實現離不開對研發領域的實質性投入,例如增加研發投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同時,也可以通過刺激國內消費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中國國內消費市場前景廣闊,得益于過往政策的成功,如今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已經遠超四億,并且這一群體熱衷消費。此外,服務業的進一步增長,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等也有助于擴大國內市場。簡而言之: 中國國內的生產、流通、消費循環活力將進一步增強。
聚焦國內市場并不意味著背離中國一貫推行和堅持的多邊主義與開放政策,最近新的制造業投資開放舉措以及開放服務業措施即是證明。雙軌道路的第二支柱是繼續堅持全球主義路線,這是一條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容逆轉的道路。中國國內市場的繁榮將為外國投資者提供更多新的機遇,比如在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或是在基礎設施項目發展方面。
談到全球化就不能忘了“一帶一路”倡議。一些同樣受到疫情影響的沿線國家將在共同的基礎設施項目框架下進一步加深和拓展同中國的合作。
綜合以上幾點,我認為,中國將以深思熟慮制定的“十四五”規劃為框架,以自身實力為錨,審慎應對當前的重大挑戰,并向世界經濟釋放出積極信號。對此,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