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會場,商務部外資局和投資促進事務局聯合主辦了外商投資專題發布會,發布了《2020年中國外資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
在華外資企業累計突破百萬家,2019年吸收外資規模再創新高,進出口占比超四成、納稅總額達11.4萬億元……公報中“十三五”時期我國吸收外資交出了這樣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成為全球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如無特殊情況,今年四季度外商投資仍將延續穩中向好態勢,有望實現全年穩外資工作目標和“十三五”圓滿收官。
“十三五”成績單亮點滿滿
公報顯示,2019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412.3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2.1%,規模居全球第2位。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100.2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2.29萬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華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570家,較上年增長25.2%,實際投資81.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3.6%。
回顧“十三五”時期,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量呈現總體下降態勢下,我國吸收外資規模總體保持平穩增長。公報顯示,2016年至2019年吸收外資總量達5496億美元,年均增長1%,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二大引資國。
宗長青表示,初步預計“十三五”時期中國引資總規模達6900億美元左右,年均引資規模較“十二五”時期增加了超過100億美元。
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沖擊之下,今年上半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量同比下降49%。而中國前9個月吸收外資年內首次實現美元、人民幣兩項累計指標“雙轉正”,成為全球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
“今年以來穩外資的實踐再次證明,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沒有改變,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外商長期在華投資經營的預期和信心沒有改變。”宗長青說。
在我國吸收外資穩步增長的同時,外資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宗長青表示,2016至2019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量達3.9萬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41.7%,進口總量達3.4萬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44.8%;繳納稅收總額11.4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稅收比重達19.3%;拉動城鎮就業4000萬人左右。
“外商投資企業數量不到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的3%,卻創造了中國2/5的對外貿易,1/6的稅收收入和近1/10的城鎮就業,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宗長青說。
“十四五”重點推進五方面工作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宗長青表示,“十四五”時期利用外資發展規劃將重點推進五方面工作。
在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
“無論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如何回潮,我們都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深入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斷開放的中國市場必將為外商提供更多的投資機遇。”宗長青說。
在持續完善外資管理體制方面。中國將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加快建立與新的外商投資法相適應的外資管理體系和制度,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信息報告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在持續加強開放平臺建設方面。將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開放自主權,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加大向國家級經開區賦權力度,發揮其開放型經濟“主陣地”作用。支持北京市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在全國增加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在持續保護外商合法權益方面。嚴格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繼續完善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假冒偽劣和侵權行為的查處力度,健全外資企業投訴工作網絡,有效維護外商合法權益。
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和通行經貿規則,進一步做好安商穩商、招商引商工作,確保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進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快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商簽自貿協定、投資協定,堅定不移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