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科技行業接棒低端制造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股市接棒房地產成為貨幣的蓄水池和資產配置中心,這或許已經成為必由之路。
作為經濟發展的指南針和風向標,五年規劃對于我國資本市場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力。俗話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回顧歷史,在我國的歷次五年規劃期間,重點戰略行業都會相對市場有較為出色的表現。
比如說,“十一五”期間,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對于科學、技術等行業極為重視,那么電氣設備、機械設備和醫藥生物都大幅跑贏市場;在“十二五”期間,被列為支柱性產業的文化傳媒行業表現大幅領先市場,獲得了超過200%的漲幅,而同期上證綜指的漲幅僅為30%左右;“十三五”期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引下,大消費板塊表現搶眼,食品飲料、家用電器、休閑服務等民生相關的行業都大幅跑贏市場。
基于以上邏輯, “十四五”期間的重點政策將對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的布局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每日財報》綜合了各方面的解讀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1
大類資產的配置:股市上,地產下
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當中最大的依賴就是房地產,這一點已經達成共識,數據顯示,房地產直接和間接貢獻了中國經濟增長率中的約30%。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五規劃”6000多字的公報里始終沒有出現“房地產”三個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與此同時,國務院金融委在近期召開了專題會議,傳達學習五中全會精神時提出,“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里面也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之前的提法是“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但現在改為“增強”,表明高層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正逐漸加深。
事實上,在此之前《每日財報》就曾提出房地產地位下降,股市地位上升的判斷,這背后有深層次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房地產為中心拉動經濟的模式已經告一段落,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擔當資源配置職責的金融體系需要重塑,特別是融資結構的調整。
當前我國融資結構依然以間接融資為主,也就是依靠銀行體系。根據央行公布的社融數據,2019年末,人民幣貸款占社融規模的比重為61%,以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之和衡量直接融資比重只有12%,直接融資比重顯著偏低。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重工業、地產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中流砥柱,而這些行業有兩大共性,一是商業模式成熟、盈利渠道穩定,二是大多都有重資產作為抵押,風險相對較低,因此這些企業主要通過銀行信貸的間接方式獲取融資。但在房地產紅利日漸消失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轉折時代背景下,傳統行業的發展增速下滑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新興產業接棒助力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共識,產業轉型正在有序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產業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就衍生出高風險特征,另一方面,絕大部分新興行業的企業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抵押物,受銀行信貸風控要求難以獲得授信。以工商銀行的數據為例,2019年該行公司類貸款行業分布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比最高,達到23.15%,而新興行業所占的比重較低。能夠承擔更高風險的股市對于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工業的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用高層的話說“資本市場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具有樞紐作用”。
很多人會說,宏觀經濟的發展對于個人似乎關系不大,但居民資產配置的方向卻關乎每個人的財富。過去我國居民有60%—70%的資產都放在了房地產領域,未來這種格局肯定要發生變化,而加大資本市場投資、加大金融資產的配置便是主要路線。今年前三季度IPO創了歷史同期的新高,排在全球IPO融資額第一,在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權益類的產品更加受歡迎,同時大量的銀行儲蓄資金也轉移到資本市場,所以今年公募資金的募資規模也創了歷史新高。
新興科技行業接棒低端制造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股市接棒房地產成為貨幣的蓄水池和資產配置中心,這或許已經成為必由之路。
2
結構性機會猶存,哪些行業會站在舞臺中央?
美國大選落下帷幕,全球股市給予了正向反饋,背后的本質是影響世界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大大降低了。但貧富分化,老齡化加劇,大變局時代的全球經濟整體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與此同時,結構性的機會此起彼伏,在具備前景的領域內掘金變得愈發重要。
經濟上行的時候,各個領域都有賺錢機會,但未來很可能只有少數行業有較好的賺錢效應。結合剛剛敲定的“十四五規劃”,我們可以探尋那些站在舞臺中央的行業。
作為“十三五”中生態環保政策的延續,綠色發展、生態和諧仍然是“十四五” 規劃的重點之一,而要做到這一點的關鍵便是改變我國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特別是風能、水能、氫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以風電為例,近期發布的《風能北京宣言》提出,未來年均新增裝機要達到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 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根據BP的預測,至204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將保持 8.5%的年均增速,占到全球的26%。不只是中國,歐美國家對于清潔能源的重視程度絲毫不遜色,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就提出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這或許就意味著,該賽道在全球范圍內都有不錯的發展空間。
“十四五”公報稱,中國將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再次提到建軍百年奮斗目標及“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建議》還指出,要壯大戰略力量和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技術發展,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提法尚屬首次。今年以來,邊境摩擦不斷,國家安全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軍工行業真正迎來了由“炒估值”到業績推動的轉變。2020年軍工行業的三季報已經披露,全板塊共 76 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共 2642.98 億元,同比增加21.06%,歸母凈利潤 180.0 億元,同比增加39.38%;單三季度營收 994.59 億元,同比增加39.64%,歸母凈利潤 67.68 億元,同比增加61.68%。其中代表“十四五”的新型裝備對應細分板塊成長性優勢顯著,資產負債表也顯示出更強的發展潛力:導彈子板塊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超過 50%,軍工電子/航空裝備/雷達與信息化/新材料四大子板塊增速均超過40%。長時間以來,投資者普遍認為軍工板塊難出牛股,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切實的業績支撐,但這種偏見要拋棄了。
中國是一個擁有龐大消費潛力的市場,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挖掘內需和加快自主消費循環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居民消費水平在過去十年不斷抬升,從2010年的1萬元,到 2015年的1.9萬元,再到2019年達到2.7萬元,實現跨越式增長。消費升級的同時,消費結構也在向服務型消費轉變,消費電子產業鏈的火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另一方面,醫藥行業也具備消費屬性,而老齡化為醫藥健康行業帶來增長空間。2019年,中國65歲以上人 口所占比例已經達到12%,較2010年的8.9%上升近3個百分點。雖然帶量采購壓縮了利潤空間,但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將為醫藥健康行業帶來新的總量空間。
最后,高端制造依然是未來五年的主線,科技創新一方面將是我國產業升級的主要推動力,在全球產業鏈上提高我國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能解決目前外部挑戰帶來的產業限制問題。十四五期間,芯片、5G、 第三代半導體、量子技術等都在重要戰略規劃之中,在政策支持、稅收優惠、人 才培養等方面都會予以支持。
因此透過十四五規劃,《每日財報》認為,清潔能源、軍事、消費、醫藥以及高端制造等行業都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