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科技網訊,5月13日發改委、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目標
◎ 總體目標:
《規劃》要求,到2025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地級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試驗區具備條件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鼓勵其他地區積極提升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覆蓋水平。支持建制鎮加快補齊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無害化處理設施短板。
◎ 具體目標:
1、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
2、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到2025年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達到70萬噸/日左右,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求;鼓勵有條件的縣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
3、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
保障措施
◎ 加強組織領導
國家發展改革委 、 住房城鄉建設部 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實施。
省級發展改革部門、 住房城鄉建設部 門制定本地區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或實施方案,明確“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各地要加強對“十四五”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的組織領導,切實履行職責,壓實目標責任,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項目規劃建設。
(二)完善支持政策
積極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作用,支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各地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領域稅收優惠政策。
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完善生活垃圾收費政策,結合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體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等差別化管理,創新收費模式,提高收繳率。
鼓勵開發性金融機構發揮中長期貸款優勢,支持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優化信貸評審方式,積極提供融資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募集資金用于項目建設。鼓勵具備條件的項目開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完善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可持續消納的支持政策。
(三)優化市場環境
加快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領域形成公開透明的市場環境,打破項目建設競爭中地域性、排他性、歧視性壁壘限制。
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對所有企業全面開放、一視同仁,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持續完善招投標機制,強化履約意識,嚴格按合同要求履行政府和市場主體的權利與責任。政府應按照合同約定及時支付垃圾處理等費用,保障垃圾處理設施穩定運行。
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企業要加強行業自律,推動信息共享,使用先進技術,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水平。探索建立區域協同協作機制,消除生活垃圾跨區域轉移處理制度障礙,鼓勵垃圾處理設施區域統籌規劃、建設、運行和監管。
(四)健全標準規范
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標準體系,抓緊出臺一批急需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行、監管標準規范,健全滲濾液處理、飛灰處置、污染物排放等標準與技術要求。
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標準,嚴格執行設施環境防護距離要求,落實環境監管“裝、樹、聯”要求,加強配套綠化和休閑設施建設。合理優化調整污染物排放標準,使排放標準與工藝裝備技術水平、區域環境容量相適應。
(五)開展評估指導
各地發展改革、 住房城鄉建設部 門要加強規劃貫徹落實的指導,建立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落實監管責任,形成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的工作體系。
國家發展改革委 會同 住房城鄉建設部 適時對各地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評估結果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各地設施建設的重要參考。
(六)強化宣傳引導
各地要嚴格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運行監管要求和信息公開制度。鼓勵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配套建設綠化、休閑設施、宣傳教育基地,形成有效的交流宣傳平臺,拓寬公眾參與渠道,提高公眾參與度。
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引導公眾對生活垃圾分類形成正確觀念,廣泛宣傳普及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宣傳設施建設典型案例,增強公眾環保意識,推廣綠色生活消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