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網站公布了《“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完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方面其中提出,切實提高殯葬領域治理水平,根據人口、耕地、交通情況,實事求是地劃分火葬區和土葬改革區,并適時進行調整優化。
全面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
《規劃》提出,全面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切實履行政府對城鄉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兜底保障職責,以減免或補貼方式提供遺體接運、暫存、火化、骨灰存放等基本殯葬服務。提高政府基本殯葬服務供給能力,有條件的地方可增加服務項目、擴大覆蓋人群和提高保障標準,鼓勵優先將生態安葬納入本地基本公共服務范圍。
加快補齊殯葬服務設施短板。立足殯葬改革目標,統籌群眾需求和設施短板,科學確定火葬區殯葬服務設施設備建設或配置標準,支持新建殯儀館或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尚未覆蓋的縣市補齊短板,有條件的地方立足實際加強現有殯葬設施設備改造提升。
據民政部介紹,目前,我國殯葬設施建設短板問題十分突出,全國尚有五分之一左右實行火葬的縣(市、區)沒有殯儀館,現有殯儀館設施設備老化,亟需改造提升。
城市地區公益性安葬設施短缺,大多數縣級以上城區沒有公益性公墓。農村地區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和運維缺乏制度性保障,部分地方散埋亂葬問題嚴重。現有1532個經營性公墓,平均到每個縣市不足1個,由于受城市規劃、土地供應、“鄰避”效應等影響,殯葬設施不足問題日益突出。
“十四五”期間,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逝有所安”需求,亟需要政府主導,完善殯葬設施規劃,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補齊短板,實現殯葬公共服務能力覆蓋城鄉居民。
鼓勵和引導綠色環保生態安葬
《規劃》明確,合理規劃建設土葬改革區遺體公墓,統籌設置服務土葬的殯儀服務設施(場所),推動形成覆蓋城鄉、設施完善、供給充足、火葬土葬改革一體推進的殯葬服務網絡。制定公墓建設管理辦法和節地生態安葬標準,推動公益性墓地建設,鼓勵和引導綠色環保用材、節約用地、生態安葬。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全面推廣不占地、少占地、綠色生態的安葬方式。目前,全國20多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對選擇樹葬、花葬、骨灰深埋等節地生態葬法明確獎補辦法。
民政部此前在回復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大惠民殯葬改革工作力度的建議”時,對山東省沂水縣殯葬改革的經驗做法表示肯定,并指導各地學習借鑒沂水經驗,研究出臺符合當地實際的殯葬禮儀指引。
山東省沂水縣自2017年啟動殯葬改革以來,實現了全縣戶籍居民去世后遺體接運、火化、公益安葬等全免費,加強了殯葬禮儀規范引導。推行殯葬改革三年多來,全縣有30258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戶均減負2萬多元,節約土地1000多畝、木材3萬多方。
實事求是地劃分火葬區和土葬改革區
《規劃》提出,切實提高殯葬領域治理水平。根據人口、耕地、交通情況,實事求是地劃分火葬區和土葬改革區,并適時進行調整優化。積極穩妥推進活人墓、豪華墓、亂埋亂葬治理,遏制增量、減少存量。規范和加強殯葬服務管理,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強化殯葬服務事業單位公益屬性,規范殯葬中介機構、服務企業經營行為,建立健全綜合監管機制。
推動殯葬服務與“互聯網+”融合,探索推廣遠程告別、網絡祭掃等殯葬服務新模式,提升殯葬服務便捷化、智能化水平。深入推進喪葬習俗改革,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健全紅白理事會及村規民約,傳承發展優秀殯葬文化,遏制重殮厚葬等陳規陋習。
2019年3月,民政部網站曾刊文指出,火葬是殯葬改革的方向。提倡火葬,逐步限制土葬,最終完全用火葬代替土葬。
河北省民政廳2020年12月發布通知,轉發新修正的《河北省殯葬管理辦法》。其中規定,殯葬管理應當大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偏僻深山區為土葬改革區,其他地區為火葬區;現已定為火葬區的,不得再劃為土葬改革區。土葬改革區內的公民死亡后,可以實行土葬,自愿實行火葬的,應當給予鼓勵和支持,他人不得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