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十四五”規劃中,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列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并且在章節部分提出了要優化專利資助的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
什么高價值專利?我國為何要在現階段突出專利的高價值?發布這一指標后,會不會在各地引發新一輪的高價值專利數量攀比?如何精準施策才能確保政策規劃不跑偏?
6月18日,在江蘇大學主辦第八屆三江知識產權論壇上,圍繞高價值專利助力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來自國家有關部門、高校院所、企業的代表展開研討。
高價值專利寫入“十四五”規劃
“在國家五年規劃綱要中,將專利指標列入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已經是連續第三次了,我們看指標的情況既要看變化地方,也要看不變的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綜合業務處副處長李鳳新說道。
專利指標納入國家五年規劃第一次是在“十二五”規劃,當時將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納入科技教育類別指標,“十三五”延續“十二五”時期指標的定義,類別變成了創新驅動,到了“十四五”規劃,在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基礎上優化設計形成了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作為創新驅動類別下的三個主要評價指標之一。
李鳳新介紹說,“十二五”到“十四五”,專利指標類別從科技教育轉變為創新驅動,指標名稱增加了三個字,變成“高價值”。他認為背后原因,一是伴隨著創新重要性的提升,核心地位的逐步確立,二是反映在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下,對于知識產權質量效益的更高要求。
而不變的方面是指專利指標始終是預期性指標。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國家將量化的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種類別,預期性指標代表的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
“從指標目標來看,我們認為這個指標主要還是要依靠充分激發創新主體活力來實現,政府部門重要的工作是為充分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法治環境,當好公共利益的‘守門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李鳳新解釋說。
李鳳新表示,無論指標所處類別、指標定義有何變化,該指標在國家五年規劃整體架構中主要是立足于服務創新發展的大局,除了更加突出和更好發揮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和保護創新制度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指標一定要起到準確衡量和客觀評價我國創新能力和水平,引導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什么樣的專利可以稱作高價值
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以后,我國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有了很大的發展。
“2012年,我們6項指標全國第一,而且連續幾年第一。”原江蘇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朱宇見證了專利數量的快速增長,但是他內心始終有個疑問:“我們是第二大經濟體,很多地方超過美國,應該跟美國專利價值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沒有體現出來?跟發達國家比我們竟差在什么地方?原來我們很多專利價值不高。”
李鳳新表示,知識產權核心關鍵問題是整體質量效益還不夠高,高質量、高價值的知識產權數量偏少,特別是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不夠,解決“卡脖子”問題能力不足。
“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表明我們的指標已經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必須要進行調整。”李鳳新說道。在此背景下,高價值專利被寫入“十四五”規劃。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中國辦事處顧問文學表示,高價值專利是近幾年中國提出來的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相對統一的定論。他認為,到底什么是高價值專利,理論上的探討和實踐中的探索同樣重要。“國家知識產權局將五種情況的有效發明專利納入高價值發明專利統計范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為企業培育高價值專利指明了方向。”
對于高價值發明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給出明確范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明專利,在海外油桐族專利權的發明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發明專利,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和國家專利獎的發明專利。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2025年,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
“這意味著我們與美國、日本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有所縮小,能夠形成初具規模的高價值專利資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有力支撐。”李鳳新表示,屆時我國能夠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生命健康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創造和儲備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價值專利,更多的高價值專利能夠實現產業化并創造市場價值,同時在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也會激發和誕生更多的高價值專利,為我國市場主體走出去保駕護航。
如何精準施策不跑偏
近年來,我國的專利數量快速增長,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攀比、濫用獎勵政策,導致部分企業和中介機構鉆了政策空子,申報了大量的無效或低質量專利,大大削弱了指標本身應有的客觀評價和引導功能。
“‘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是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3.3件,結果五年規劃兩年多就完成了,是規劃政策太保守嗎?”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朱雪忠對這一現象深惡痛絕:本來初衷是好的,但是執行中就跑偏了。
“十四五”期間,如何引導各地不再針對高價值專利指標攀比?朱雪忠建議:第一,不要走老路;第二,尊重市場規律。“一個專利的價值有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對性,同樣一個專利,針對這個企業和那個企業,它的價值不一樣,而且是動態的,專利去年和今年的價值不一樣,單件專利和兩件專利組合的價值又不一樣。” 朱雪忠說。
李鳳新在介紹高價值專利指標如何形成時說,在指標的設計上,要瞄準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將指標壓實,也就是擠出泡沫,確保指標真正發揮客觀評價和引導的作用。通過這些指標的優化設計,期望能夠引導社會更加注重知識產權的質量和效益,發揮指標的客觀評價、創新能力和產出績效,促進創新能力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我們支持地方科學地推動指標工作,根據發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合理設計指標目標,不去過分關注全國的排名或要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際上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工作中明確要求,現在我們的一些發展目標、指標不要搞橫向比較、橫向排名,主要是自己和自己比有進步。” 李鳳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