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即將登場。
據新華社,近日發布的重要會議公報提出: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這意味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新的國家戰略,同樣成為“十四五“時期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這不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早在去年11月,《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就已出臺。
規劃明確提出: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
當時,《人民日報》就將“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標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凸顯。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有多嚴峻?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到3億人。
所謂中度老齡化社會,指的是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一般而言,65歲以上人口占比7%以上為老齡化社會,超過14%為中度老齡化社會,超過20%為超老齡化社會。
目前,中國正處于“中度老齡化”的邊緣,而日本早已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2.6%,部分省份早已超過14%,率先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同期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比28.41%,創下歷史新高,位居全球首位。受人口生育下滑和老齡化影響,日本人口已經連續11年負增長,總人口從最高點的1.27億銳減到如今的1.24億。
少子化+老齡化,不只是日本面臨的重要難題,中國很快就將直面而來,沒有任何回避空間。(參閱《連續11年負增長!這個國家敲響人口警鐘》)
相比日本,我們面臨的形勢雖然不至于如此嚴重,但不同的是,發展階段和收入水平不同,我們遭遇的可能是“未富先老”的困局。
所以,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未雨綢繆之舉。
老齡化社會到來,影響有多大?
其一,少子化+老齡化,會否意味著生育政策的調整,備受關注。
2011年,我國放開了“單獨二孩”;2015年底,進一步放開了全面二孩。不過,在政策利好之下,人口出生率只出現了短期回升,隨后又掉轉之下,未來不乏進一步放寬的可能。
其二,老齡化加劇,直接意味著養老金壓力的與日俱增。
據2019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早在2016年,有7個省份就已出現當期(年)養老基金收不抵支(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青海)。
據測算,到2022年,半數省份養老基金將收不抵支,其中個別省份累計結余耗盡風險加大。
從2019年開始,我國推出養老金中央基金調劑制度。各省統一上繳一定比例的養老金,這些養老金再通過下撥的方式轉移到各地方。
根據2020年最新調劑數據,廣東、北京、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山東等7個省份是“凈貢獻”省份,一共貢獻了1767億元,其中廣東一地就貢獻了1/3強。
換言之,大多數省份都要借助“南金北調”,來補充養老金。
其三,老齡化日益嚴峻,勞動力人口不足,延遲退休恐將成為常態。
老齡化率日益嚴峻,除了帶來顯而易見的養老金負擔難題之外,更為直接的影響在于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延遲退休就會成為常態。
在日本,退休年齡已經觸及70歲乃至更高。在我國,延遲退休的爭議不絕于耳,在“十四五”時期,這一政策可能會提前落地。
其四,少子化+老齡化,是房地產的終極利空因素。沒有人口支撐,房價泡沫恐怕難以維持。
從英國、日本的經驗來看,嬰兒潮一代,是房地產的重要支撐。中國的“嬰兒潮”一代,集中在70后、80后和90后這三代群體當中,他們共同支撐了如今的樓市。
數據顯示,我國80后、90后、00后、10后人數分別為2.22億、2.11億、1.63億(16330萬)、1.63億(16306萬)。
不難看出,我國00后和10后群體,相比80后和90后,整整少了1億人。隨著出生率下滑,20后群體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
與少子化相伴而生的是老齡化,老齡化對房價的影響同樣明顯。
從資產角度看,一個國家年輕人口越多,越容易形成資產泡沫,而老年人增多之后,當初的資產泡沫沒有這么多人來接盤,資產回報率可能會下降,這對房地產的影響尤其大。
當然,雖然人口形勢日益嚴峻,成為房地產的終極制約。但凡是存在人口虹吸效應的地區,自然不用擔心人口結構帶來的長期影響。
人口對房地產的影響,長期而深遠。面對人口難以避免的大形勢,選擇好城市無疑變得更重要。
往年輕的城市走,跟著年輕人走,這是顛撲不破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