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如何加快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極,助推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應基于文化消費的特殊性質,以文化消費面臨的兩大困境為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覆蓋區域、產業兩個層面,形成相互交織作用,從而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極體系。
文化產業的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亟須搭乘科技變革的順風車,以“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加強業態創新作為全新增長極,從供給側推動文化消費提質升級。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培育新增長極拉動文化消費提質升級的重要節點,更是助推文化產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戰略機遇期。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30%,相較于2014年的3.73%有較大提升,但仍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相比較而言,“十三五”時期作為探索文化產業新常態發展的基礎調整期,“十四五”時期將成為激發文化產業內生動力、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決定性階段。
加快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極的重要意義
文化消費是構成文化產業生產與再生產的最終環節,文化消費的增長必然成為刺激文化產品高質量生產的原動力,而文化產品供給質量的不斷提升又能夠倒逼文化消費提質升級,從而形成加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文化消費過程中,產品與服務只是載體,消費者更加關注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精神滿足和消費體驗。因此,文化消費往往具備抽象性與層次性的特征。抽象性體現為文化消費產品與服務的符號特征以及消費者對符號進行自我解讀傳遞的過程,也就是說,文化消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費者認知能力和興趣品位的差異,同質化的文化產品供給必然無法滿足追求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消費領域,進而體現出文化消費的層次性。
鑒于文化產品與服務存在的特殊性,文化消費的增長無法一蹴而就,總是率先出現在某些具有經濟、技術優勢的點上,再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向其他關聯點進行擴散,最后實現區域整體發展。文化消費增長包括消費規模的整體擴張和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兩個層面,而增長極理論的概念又兼具地理性與經濟性,這意味著文化消費增長極至少具有區域增長極和產業增長極雙重內涵。在此理論依據與現實背景下,新時期識別和培育有助于提升文化消費的潛在增長極,通過涓滴效應、擴散效應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形成刺激文化消費增長的長效機制,具有助推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現實意義。
江蘇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極的現實困境
“十三五”以來,江蘇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文化暢通”和“精準惠民”兩大工程初具成效。從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江蘇人均文化消費支出絕對數值居全國第五位,人均文化消費占總支出比重僅次于上海、廣州,排名全國第三,這反映出江蘇居民文化消費意愿較強、文化生活豐富,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發展勢頭明顯,但仍然存在兩大突出困境。
困境一是文化消費日益明顯的區域極化態勢使得文化市場活力無法得到充分釋放。一方面,城鎮與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水平的差異始終未得到有效緩解,2014-2018年,江蘇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總體不及城鎮居民的一半,在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穩步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瓶頸期,消費意識不足、消費結構單一、消費能力有限等因素依舊制約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建立國家消費試點城市的“原增長極”與其他發展滯后城市之間的文化消費水平依然存在明顯差距,文化消費增長的先發地區并沒有發揮對整個區域積極的溢出效應,省內各市文化消費水平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分布。
困境二是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升級與現有文化產品低效供給之間難以匹配。一方面,文化市場中提供的低層次、同質化文化產品與服務存在嚴重供給過剩,而具有高端品質、獨特創意和良好體驗的高附加值文化產品與服務極度缺乏。另一方面,深度體驗型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總體質量參差不齊,但都價格高昂,缺乏有效的購買力支撐。文化消費具有較高的收入彈性,明顯受到當期收入水平的制約。自2018年以來受國內外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以及住房、醫療等領域的剛性需求擠壓,江蘇文化消費出現明顯下降。技術變革帶來的多樣化、高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與同質化、低附加值和低體驗度的文化產品供給之間的不平衡關系,將成為制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十四五”時期江蘇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極的路徑選擇
新時期如何加快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極,助推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應基于文化消費的特殊性質,以文化消費面臨的兩大困境為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覆蓋區域、產業兩個層面,形成相互交織作用,從而培育文化消費新增長極體系。
從區域層面來看,江蘇拉動文化消費應優選介于城市與農村之間、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之間的中小城市作為區域新增長極重要發力點。增長極對推動區域文化消費聯動增長的作用發揮依賴于緊密的經濟聯系。新增長極在區域文化體系架構中起到了聯系節點的作用,不僅能向上實現與核心城市的聯系,更能通過信息、技術、創新的外部溢出,帶動邊緣城市文化市場的供給水平提升,激發居民文化消費意識,從而產生區域文化消費增長的連鎖效應。“十三五”時期,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南京、蘇州兩地項目成效顯著,省內三四線中小城市文化消費能力、文化市場活力都已展現出巨大潛力,其經濟文化基礎、文化產業規模、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相較于其他地區與核心城市的差距較小,且一定程度上已受到了核心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擴散效應影響,因此,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的成功經驗將更容易在這些地區實現因地制宜的推廣,從而達到快速釋放城市文化消費活力的效果,實現核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
從產業層面來看,文化產業的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亟須搭乘科技變革的順風車,以“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加強業態創新作為全新增長極,從供給側推動文化消費提質升級。文化消費需求的復雜性與多樣化,意味著文化市場的多元細分與非標準化,結合5G技術高速率、低時延、萬物互聯的特性能夠加速推動文化產品生產從“福特制”向“自媒體+高彈性”生產方式轉變,構建起多平臺、廣互聯、高效率的“從消費者到生產者,再由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網絡閉環,滿足人們多樣化文化消費需求。基于5G技術、移動互聯網等帶來的數字內容跨媒體傳播,加強了文化IP內容的粉絲黏性、粉絲導流及文化版權的多產業鏈共生。業態創新作為產業層面的新增長極,既能通過科技創新力量推動文化產品創新及消費形式創新,實現高消費群體帶動各消費階層的示范作用,最終形成“棘輪效應”,引導文化消費增長;又可以提高文化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引發企業經營模式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最終加快實現區域文化消費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