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10月18日,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在京發布的《“十四五”大戰略與2035遠景》新書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民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總體質量明顯改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國家治理現代化取得顯著進展。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展深刻變化。“十四五”時期,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充滿諸多不確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將持續深化。與此同時,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將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不平衡不充分”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突出短板和發展要解決的關鍵重點。《“十四五”大戰略與2035遠景》認為,這些方面相互影響彼此牽連,解決起來難度大、風險高、影響廣泛。“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動力來源越來越多,除了繼續依靠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推動之外,又形成了五方面新推動力,將為中國經濟巨輪源源不斷地輸入蓬勃新動能。
一是數字與智能化。以數字與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取代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大發動機。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深刻巨變,其深度與廣度超過了之前的工業革命,這將釋放前所未有的動能,推動生產力發展躍上新的臺階。歷史上,世界大國的崛起關鍵在于掌握了新型工業革命的領導權。與前幾次工業革命邊緣者、跟隨者的角色不同,中國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沿。
二是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已經取代工業化成為中國產業發展新趨勢,為中國發展注入產業新動能。中國將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服務業現代化,向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高增加值的現代產業體系轉型,不斷完善全國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構建三次產業結構協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實物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共生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是城市群與城鄉一體化。城市群與城鄉一體化將逐步取代成為中國城鄉結構轉型的新趨勢,為中國發展注入轉型新動能。中國將建設城市定位優勢互補、產業分工協作、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通勤全程化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現代化城市與現代化鄉村比翼雙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要素自由雙向流動,形成城鄉互補、全面融合的新態勢。
四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將為中國發展提供新制度供給,注入新制度紅利。通過實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劃,“四梁八柱”改革的全面展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治理能力的提升,形成更具適應性的中國制度體系,將制度優勢進一步轉化為治理能效。中國不但進一步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更重要的是需要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優勢,以避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面臨的危機,創造更快、更可持續的增長。
五是新型經濟全球化。中國作為世界最大貿易體,又作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構建者,為全球經濟貿易科技產業帶來新活力、新動能、新市場。通過“一帶一路”,全面布局國內國際兩個制造、兩個服務、兩個市場,推動國內國際、區域全球經濟大循環,為中國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空間,也為全球提供巨大中國機遇,實現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共贏。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邁向高收入階段、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開局起步階段。發展是五年規劃的永恒主題,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關鍵主題,中國將書寫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文章。(孟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