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在不同板塊分別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建設九大強國,即“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海洋強國、文化強國”。這一戰略部署有何深意?
強國戰略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強國者,意指國家在某一方面的國力強大起來。在當今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強國戰略往往成為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是原來一直表述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國”一詞出現了19次。其中5次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除此之外,十九大還明確提出要建設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這些強國目標,都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各個領域的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建議》除了明確“十四五”時期建成九大強國外,還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體育強國的遠景目標。把一個個“強國”建設好,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才有扎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證。
“十四五”時期建設的九大強國,分別涉及人才戰略、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現代信息技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海洋開發、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
例如,《建議》提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質量強國”高度契合這一主題。國家強,則質量必須強。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好字當頭,質量第一。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是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強大的必由之路。而且,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發展,我國已具備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基礎條件,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再如,人才強國戰略作為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傳播者,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離開人才培養,國家社會都不會進步。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和人才工作,在治國理政的探索與實踐中,就如何識才、愛才、育才、用才、敬才以及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等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他指出,當前我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為此,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依靠人才興邦,走人才強國之路,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是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要義。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鴻篇巨制中的一個壯麗篇章。
九個方面已有優勢但仍需提升
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發展,我國在人才、創新、質量、網絡、交通、貿易、海洋、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些方面形成了比較優勢甚至相對領先。但總體上,這九個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需要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進一步凝心聚力加快提升。
以科技強國為例。毋庸置疑,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嫦娥四號、北斗三號、載人航天、大飛機、中微子振蕩高鐵網絡、移動支付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進步貢獻率近些年逐年上升。
但總體上看,我們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仍不小。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已經遇到被別人“卡脖子”的嚴峻挑戰。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國,我國每年的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000多億美元,但“中國芯”成為最大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對“卡脖子”問題早有洞見,曾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
《建議》對科技強國戰略從多個角度做出了部署,比如,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深耕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等等。可以預見,建設科技強國,將成為“十四五”時期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施強國戰略需要合力攻堅抓落實
實施強國戰略,是中央著眼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時期,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從我們國家的國情、發展任務、時代特征出發作出的正確決策。既有堅實的基礎和難得的機遇,也一定會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在危機中尋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上下同欲凝心聚力,合力攻堅抓落實。
一要堅持戰略定力抓落實。保持戰略定力,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一個關鍵詞。實施強國戰略,會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為實現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特別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具有戰略自信。要堅決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要有目標始終如一的自信和堅守,不為噪音所擾,不為雜音所惑,不為各種錯誤觀點所左右,不為各種猶豫徘徊彷徨所羈絆,咬定青山不放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二要堅持問題導向抓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的。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工作的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極為鮮明的特征,也是學習貫徹這一新思想的實踐要求。實施強國戰略,一定會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盯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什么問題突出就著力解決什么問題,哪個環節薄弱就著力加強哪個環節,開動腦筋,用創新的辦法破解實施強國戰略中長期解決不了的難題,把強國戰略不斷推向前進。
三要堅持系統觀念抓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建議》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是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九大強國戰略,本身就是系統工程,涉及上下左右內外方方面面,是一個蘊含多樣、多變、多元要素的復雜系統。抓好強國戰略的落實,必須遵循系統觀念的內在規律與實踐要求,將系統觀念貫穿全過程各領域,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立足整體視域把握實施強國戰略的發展規律,通過系統思維分析強國戰略的內在機理,運用系統方法處理實施強國戰略中的矛盾,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使各個強國戰略的實施互相聯動、協同發力,進而發揮最大合力,整體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事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