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交答卷,再起宏圖。在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后,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陸續審議通過或是公開發布本地區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一張張在國家大格局、大方向、大戰略中定位和謀劃的新藍圖躍然紙上。本期經濟地理試圖通過梳理已公布的地方建議,展現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各地高質量發展部署的宏圖一角。
在歷史的洪流中,航向的把握尤為關鍵。錨定發展新航向,壯闊“十四五”正式啟航。
據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統計,截至2021年1月6日,除西藏外,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陸續審議通過或是發布本地區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各地區擔負什么樣的新使命、錨定什么樣的新目標、選擇什么樣的新路徑?
梳理已公布的地方建議,從中可尋找到答案。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布局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爭創國家中心城市……一個個高頻詞匯標記出未來“施工圖”的重點,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嶄新格局清晰可觸。
高頻詞匯之一
融入新發展格局
與中央建議一脈相承,已公布的地方建議無一不圍繞融入新發展格局進行專章部署。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扮演什么角色,成為當前各地能否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能否創新高質量發展路徑以獲得新一輪發展優勢與動力的關鍵所在。
基于深入分析本地在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多地已經找準自己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中心節點、戰略鏈接、戰略支點、戰略樞紐……成為高頻熱詞。
為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上海提出要打造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天津提出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四川表示要建強支撐國內大循環的經濟腹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浙江和山東兩省不約而同地表示要建成(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找準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發力點和突破口,云南提出打造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點和重要支撐點……
如何順應國內外發展格局深刻調整,在新的發展格局下謀求更大作為?上海建議提出,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調整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經濟格局、城鄉格局,進一步鞏固上海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樞紐地位,進一步構筑未來發展的戰略優勢,更好地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強調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率先探索有利于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為現代化建設拓展新空間。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政策在云南交匯疊加,云南省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開放優勢更加凸顯,展望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云南從產業、互聯互通、國際物流、國際貿易、金融開放、科技等領域作出部署,全面提升云南在國內國際“大循環、雙循環”中的嵌入度、貢獻度和價值鏈地位。
高頻詞匯之二
推進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征,數字經濟當前已經進入大爆發前期。在地方建議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細讀地方建議,上海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山東表示,數字強省建設要實現重大突破,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成效大幅提升,實體經濟、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成為全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區;以共建數字絲綢之路為引領,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廣西提出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信息通信樞紐和數字經濟合作新高地的戰略目標;數字經濟增速連續5年位列全國第1的貴州表示,高質量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實施數字經濟萬億倍增計劃……
其中,尤為亮眼的是浙江奮起摸高。浙江曾將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打造,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3.3%,成為浙江搶占未來發展和省域治理制高點的重要關鍵詞。在建議中,浙江提出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60%左右,并強調更大范圍、更深度發揮數字化對改革的推動作用及與實體經濟的結合,提出“以數字化改革牽引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數字化引領、撬動、賦能作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瞄準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北京提出實施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打造數字產業集群之外,北京還提出要加快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健全數字領域法規與政策體系,完善數據共享規則和標準體系,培育數據交易市場,組建大數據交易所,促進數據資源高效有序流動和深度開發利用。推動政務數據分級分類、安全有序開放,保障數據安全。
唯有凌云多壯志,敢教舊貌換新顏。回顧過往,展望未來,共識在凝聚,路徑在明晰。
高頻詞匯之三
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
從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到構建新發展格局,從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謀篇布局,創新都是貫穿始終的鮮明主線。
中央建議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被擺在未來五年一系列重要領域工作的第一位。地方建議也是一致明確表示,將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作出硬核部署。
作為我國科技創新戰略資源最富集的區域,北京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理應發揮急先鋒和排頭兵的作用。北京建議明確,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2035年,實現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
在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北京已具備諸多先發優勢,比如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正在進入全球科學中心行列;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以創新經濟為標志的創新高地迅速崛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0》顯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中位列第五。毫無疑問,從全國科創中心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將迸發出更加強勁的科創動能。
同為創新高地,浙江建議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圍繞科技自主自強,加快推進“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加快打造人才引領優勢、創新策源優勢、產業創新優勢和創新生態優勢,完善全域創新體系。
不可忽視的是,當前各地都有相當數量的科技成果并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由此造成成果轉化率偏低以及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脫節。對此,地方建議普遍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比如,北京提出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有效落實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浙江提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促進初創型成長性科創企業發展。
高頻詞匯之四
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
回顧“十三五”,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從東南沿海率先發展到西部大開發,從振興東北到中部崛起,從長江經濟帶到粵港澳大灣區,從長三角一體化到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布局和整體體系正趨于完善。
不僅要關注自己的“小宇宙”,更要放眼外面的“大世界”。梳理地方建議發現,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也是各地未來“施工圖”的重中之重,促進集聚、消除分割和縮短距離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向,京津冀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將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放長時空軸線,未來五年乃至較長一個時期,天津仍將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對接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發展,優化空間布局和城鎮體系,增強城市承載力和服務輻射功能。
京張高鐵和大興國際機場建成投運,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軌道貫通,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等一批產業轉移重大項目建成投產……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基本實現,但是河北并未就此放緩腳步,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河北將深入實施“兩翼”帶動發展戰略,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牛鼻子”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深度廣度拓展,以建設雄安新區帶動冀中南乃至整個河北發展,以籌辦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推進張北地區建設,加快推進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作為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四川、重慶也對未來五年重點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行了布局,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呼之欲出。
四川提出優化完善合作機制,以深化川渝合作為引領、以做強成都極核為帶動、以擴大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促進全域發展為取向,不斷增強經濟承載和輻射帶動功能、創新資源集聚轉化功能、改革集成和開放門戶功能、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著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協力辦好合作的事情,故此,重慶提出,堅持雙核引領,區域聯動,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加快川渝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推動渝東北與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推動渝西與川南地區融合發展,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
在強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時,也要求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系。比如,四川提出加快推動成德眉資(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發展,促進全省發展主干由成都拓展為成都都市圈,發展都市圈衛星城市,建設都市圈功能協作基地,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
無疑,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將構建起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熱點鏈接
●開局新展望④丨賽道升級 家電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開局新展望③丨以能源革命 為抓手推動能源結構多元協同
●開局新展望②丨厘清認識 創新模式 新基建有望扮靚“十四五”發展
●開局新展望①丨財政減稅費保民生 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起好步
●預見2021③丨內外齊利好外貿在結構優化中趨穩回升
●前瞻2021大勢②丨2021:中國經濟將回歸常態
監 制丨王忠宏王輝王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