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國家文化與旅游部先后公示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三份文件,加之聯合多部門發布的《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及4月的《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為“十四五”期間的文廣等領域內的相關工作重點作了總體的定位。
對于廣電行業而言,在即將正式邁入與移動信息通信融合的業務體系新時期,更應當及時抓住機遇,特別是在先前已對外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地將廣電、文化等多項重點工程(如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廣電5G、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等)并列入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中的“全媒體傳播和數字文化”系列項目中。因此,以這5份文廣領域的文件為依托,需要把握好其間的關鍵信息以便日后做好各方面的搭建工作。
“5G等新技術+新文旅+新廣電”場景
由于文件內容過多,因此筆者僅選取了部分內容以說明。
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三份文件中均明確了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引進支持。
如技術方面,總體上支持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超高清開展各類服務場景,以推動文化業邁向深度的數字化階段。
消費場景中,基于以上技術可實現的公共服務智能機器人、移動交互應用和智能呈現體驗專用裝備,還有像開展云展覽、云娛樂、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興業態,研究全息展演、可穿戴表演設備、表演機器人、智能終端、無人機等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支持開發面向自助游客的具備智能規劃、智能服務、智慧決策、無感支付等綜合功能的旅行平臺和系統工具等等。
面向更深的行業應用中,也能實現如數據資源產權管理、人工智能藝術創作、互動劇場研究、古籍文獻“紙電一體化”集成管理,也支持推動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在智能文化裝備生產和消費各環節的關鍵技術研究等等。
工業文化方面則是重點集中于工業層面的文化傳播推廣,其也支持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如數字化、可視化、互動化、智能化新型工業博物館等場景。
“5G+文旅”本身也是5G網絡技術的預期典型場景,而廣播電視與網絡視聽行業向來是與文化行業相互交織的,因此廣電也是能基于5G的新技術進一步實現對文廣新消費應用場景的探索及支撐。
國家政策支持文化廣電重點項目
實際上,本身在以上四份文件中已體現了諸多的消費場景,由此也是有許多的地方支持項目等可以展開。這里筆者不再過多贅述,以《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這份先前引發熱議的文件,了解下區別于消費領域的公共服務類項目。
《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實施方案》是由包括發改委、中宣部、住建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林草局、文物局共7個部門發布的,涉及的廣電工程主要有兩類:
1)智慧廣電固邊:需由邊境地區相關省份統一謀劃申報,建設內容位于邊境縣(含團場)范圍內,優先考慮對高質量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綜合信息服務和社會服務需求比較迫切,對維護邊疆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的邊疆一線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2)“三區三州”市級廣電融合提升:需位于“三區三州”涉及市(地、州)范圍內,優先考慮廣播電視播出任務重、公共服務水平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地區。
如前所言,這兩項其實都是公共服務類的,因此要優先考慮社會服務效益為主,國家也給與了資金的專項支持。如智慧廣電固邊項目中對西藏、四省
涉藏州縣和南疆四地州中央資金支持可達1500萬元;“三區三州”市級廣電融合提升項目中中央投資最高支持額度最高達1000萬元。
有線電視企業深度參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構建
在國家“十四五”總體綱要中,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工程便集聚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包括有線電視網絡整合與廣電5G的一體化發展項目。基于文化系列文件下,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便是一項不得不提的重點項目。
根據中央文改領導小組辦公室于2020年6月發布的《關于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通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基礎性工程,也是打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暢通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融通文化和科技、貫通文化門類和業態,推動文化數字化成果走向網絡化、智能化的重要舉措。
據DVBCN的了解,國家文化大數據的體系架構可分為“供給端、生產端、需求端、云端”四大類,包括有“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建設、中華文化素材庫建設、文化體驗園建設、文化體驗館建設、國家文化專網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云平臺建設、數字化文化生產線建設”共8個重點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供給端、生產端、需求端、云端”均需要以有線電視網絡為基礎而實現的。在國家文化專網的建設中,省域平臺的建設方面已經有23個省區市的廣電網絡公司進入成為了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聯盟的成員單位,正在按照統一的標準搭建省域的平臺。
按照今年1月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文化大數據產業委員會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聯盟發布的《國家文化大數據標準體系》,如有線電視網絡承載的國家文化專網是要負責連接供給端、生產端、需求端的各類系統,以提供數據傳輸通道的。
在2020年11月19日,全國共有8家有線電視網絡企業代表全國八個區域正式被賦予了承擔國家文化大數據區域中心建設和運營的重擔,隨后又新增一家“海外區域中心”,至此共有9家區域中心被授牌。
至于8家有線電視運營商(均為廣電省網公司)對大區域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的具體分工則如下:
1、國家文化大數據中心平臺的建設:
1)湖北廣電網絡重點負責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華中區域中心和湖北省省域中心,建在湖北廣電光谷傳媒基地IDC數據機房,計劃明年上半年交付,可提供500個標準機柜(一期),并為二期預留1500個標準機柜。
2)貴廣網絡重點負責云基礎設施平臺一期計劃(2020年8月-2021年12月),數據中心20個標準機架,具備2000vCPU計算能力和3PB存儲能力,完成云應用層文化大數據資源管理、統一用戶認證管理、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管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管理和文化大數據資源分發系統軟件建設,基本滿足文化遺產標本庫和紅色文化基因庫建設支撐工作。
3)新疆廣電網絡擬依托“天山媒體云文化科技支撐基地”構建國家文化大數據多語種區域中心,占地面積約31畝,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封頂,規劃建設2000個云數據中心機柜。2021年即可根據承載的數據及業務量分批投入使用。
4)廣西廣電網絡擬將國家文化大數據中國-東盟區域中心和省域中心建在“廣電云”平臺上,擬為國家文化大數據提供2000核虛擬CPU資源(一期),二期可預留5000核虛擬CPU資源,并隨著體系建設的逐步推進,按需線性擴容相應的計算、存儲、網絡能力。
2、國家文化大數據“三庫”建設:
5)主要由陜西廣電網絡負責,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等9家一級博物館的標本庫建設。同時,分階段解構、萃取周、秦、漢、唐以及延安紅色革命的文化元素、文化標簽,形成文化素材庫。
3、國家文化專網建設:
6)由吉視傳媒負責,將通過國家廣電省干光纖網絡,未來可實現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省區廣電網絡高質量、大帶寬互聯互通,滿足國家文化大數據東北區域中心對網絡帶寬、覆蓋范圍、安全性、可靠性的需求。
4、文化體驗體系建設:
7)廣東廣電網絡將結合中國廣電5G粵港澳大灣區試驗網建設,進一步加強數據鏈路建設,有效鏈接文化企事業單位、省內文化場館、國家文化大數據文化體驗體系(園、館、廳)等,通過技術創新和手段創新,進一步推動省內文化大數據體系的融合發展。
8)江蘇有線將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鳳凰文化MALL、幸福藍海院線等城市商業綜合體,擬在全省13個設區市同步開展試點建設,打造50家左右文化體驗館。
5、文化生產線建設:
9)由江蘇有線負責,將重點打造省演藝集團數字戲曲版權再利用平臺、鳳凰出版集團數字出版中心等一批重點數字文化生產線。
至于“海外區域中心”,其運營主體——海南省文化產業促進會成立于1992年,是一個以文化交流為目的的民間社團組織。其將按照區域級數據中心和智能計算中心的功能定位,上聯國家文化大數據全國中心,下接海外區域內分中心,負責區域內之間的數據、信息、產品等交易和結算,并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標準化要求,裝配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底層關聯集成系統,配置相應的軟硬件及設施,確保國家文化大數據的存儲、傳輸和安全保障。
綜上所述,“文廣”向來是在體系及產業方面交織度頗高的領域,其二者又與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也密切關聯,因此廣電從業人員需要洞察到近期中央多部委的5份文化領域文件,從技術應用、政策支持、產業契合等多維度出發,以尋得更寬泛的業務增值空間。